近年来,成都市紧扣“将城市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优势”这一目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布《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明确6大类共224项人才支持类型,加快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面向五湖四海持续彰显礼才之心,释放城市礼遇,为广大人才构建起立体化精准化的政策服务坐标,着力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更大规模、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以最大力度强化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人才支撑。一是服务中心大局,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梯次结构完备的战略人才队伍,将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均纳入《目录》支持范围,夯实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二是聚焦城市发展,构筑活力迸发人才生态。丰富青年友好型城市内涵,全面支持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等人才群体,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加丰富的发展机遇和城市礼遇。挖掘“大运之城”资源动能。持续放大成都大运会综合效应,将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奖牌获得者及其教练员等人才纳入支持,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城市品牌。三是覆盖各支队伍,夯实宜居美好人才支撑。围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广泛支持人文社科、教育卫生、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领域人才,以各类才智资源充分汇聚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家园。
明确在“破四唯”后“立新标”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围绕公园城市示范区人才发展规律,加快形成导向鲜明、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构建“显形、有形、隐形”的多维立体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升级“显形”机制,优化评价路径。创新“以薪定才、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以投定才”5大机制,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具备一定年收入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才,“以薪定才”评价人才;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关负责人、总部在蓉的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负责人等,“以岗定才”评价人才;支持取得各类创新成果的人才,“以绩定才”评价人才;支持在各类专业性大赛中获奖的人才,“以赛定才”评价人才;提支持固定投资达到一定额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投定才”评价人才。二是突出“有形”分类,明确评价导向。秉持不用“一把尺”衡量,突出分类侧重,对科研人才突出创新价值和原创成果导向,在《目录》中增加对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对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业务能力和实绩评价,支持各类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等;对重点产业人才评价突出实际贡献导向,看重所在企业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挖掘“隐形”人才,畅通评价渠道。围绕城市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动态更新《目录》,设置“相当于上述层次的人才”类别,建立专家评审委员会,采取同业同行评议,支持《目录》之外优秀人才申请专项认定;对于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共识性人才”开通认定渠道,让更多人才有机会纳入城市礼遇支持范围。
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壁垒和藩篱,充分调动用人主体引才育才积极性,引领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新局面。一是探索人才认定充分授权。结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城市战略方向和重点产业需求,创新设置具有人才自主认定权限的用人主体“白名单”,首批覆盖在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四链”融合型高能级链主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一年度纳税100强企业等470余家用人主体,支持其自主认定人才直接纳入《目录》支持范围,推动实现“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二是确保自主权限接住用好。对放权授权的用人主体“白名单”动态调整,对人才自主认定效果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完善人才信用机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自主认定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管,并鼓励用人主体增强人才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三是促进政策服务叠加赋能。针对用人主体认定支持的各类人才,集成省、市、区(县)和用人主体的人才政策,形成人才创新创业、生活安居全方位保障政策服务包,支持企业与科技、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加强交流、协同联动,构建政策共享、资源整合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市人才发展共同体”。
《目录》发布以来,成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智力基础持续夯实。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622.3万人、居全国第4位,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超72万人,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蝉联“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一、广聚英才,筑牢公园城市建设“主支撑”。《目录》将人才支持类型从4大类49项拓展为6大类224项,涵盖公园城市建设需要的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医疗教育、社科文体、乡村振兴等各领域人才,加快推动全市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育海内外院士共33名,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达5714人;新招录进站博士后1100人,全市在站博士后共4768人;新评选“成都工匠”593名、累计达3060人,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9万人、累计达9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2%;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1万人、总量达3.2万人;全市新增持证社工人才0.3万人、累计达3.4万人,构建起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高质量立体化人才资源库。
二、创新策源,夯实人才事业发展“大平台”。依托《目录》充分调动各类用人主体引才育才积极性,尤其是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企业等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筑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撑。推动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在蓉落地建设,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营,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汇聚;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助推36家人才企业上市、过会及上市企业累计达146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同比增长超13%;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累计达288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4位、较去年提升5位。
三、强化保障,树牢政策规划制定“风向标”。围绕《目录》整合各方面政策资源,梳理调整市、县两级人才政策体系,对《目录》涵盖的各类人才在落户安居、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分层分类支持。围绕《目录》制定出台《成都市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的若干政策措施》,新筹集建设人才公寓0.7万套。围绕《目录》支持的博士博士后、技术经纪(经理)人、乡村振兴、教育卫生、城市治理等各方面人才类型,配套出台《成都市“蓉城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成都市鼓励引进培育博士后实施办法》《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产业教授(导师)选聘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推动23个区(市)县配套出台本级《目录》及支持政策,正加快形成以《目录》为核心、对广大人才全面覆盖、分层分类精准支持的城市级政策规划坐标体系。
四、智慧赋能,织密人才服务获取“高速网”。结合《目录》开发升级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以智能化手段提升人才认定和政策获取便利度,切实推动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平台全面集成省市区三级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政策超100项,充分链接招聘就业、安居落户、生活福利、文旅服务等服务内容近100项,人才通过查询选取《目录》A—F类中的1种人才类型,或回答年龄、学历、职称等最多7个问题,即可匹配最多31项支持政策,获取超5000种不同人才画像政策方案组合,实现从政策获取、查询到申报办理需求一站式解决。截至目前,平台访问量超180万人次,荣获“2023年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和“2023年天府市民云市民口碑‘十佳’案例”,公园城市人才服务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广大人才和用人主体的一致好评。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